實際駐點參與店家生產活動,找出地方商家品牌與顧客可能的接觸點,提升服務滿意度,協助地方社造單位開發地方特產,設計執行視覺識別手冊、旅遊手冊,提升視覺與地區連結性,將設計與地區資產結合,讓店家藉由在地認同發展其獨有的企業文化。
東石鄉作為嘉義沿海首要推動地方創生四鄉鎮之一,因城鄉發展不均、青年人口外移、老化指數高,當地不僅勞動力短缺,也因地處邊緣區域而發展受限,也少有自營品牌之觀念。為了改善東石產業發展現況,嘉義縣鄉村永續發展協會創辦人—吳淑芳女士成立了「東石50分life工作室」,因其長年協助輔導當地產業進行轉型等多項活動,也因此本專案與東石50分life工作室合作,發展商家視覺識別並協助其開發地方特產,增加消費者對地方特產品的信任與提高產品價值。
1. 如何將地方品牌融入設計執行,找尋切入點,將地方品牌應用於特產品牌化,並結合體驗行銷為地區創造經濟效益;
2.找尋具有地區影響力單位執行,擴大社會影響力。
在前期研究導入雙鑽石設計理論的框架,透過發現、定義、發展、實行四階段對地方與商家品牌進行研究與方法設計。在蒐集資料的階段透過駐點工作室,走訪當地對居民進行訪談與田野調查。東石過去以牡蠣養殖業聞名,而伍佰的東石一曲道盡了現今當地人力資源的問題,然而東石並非個案,在台灣大多鄉村都面臨高齡化、青年人口外移的問題,而怎麼分配有限的人力是當地執行專案最大的困難,為此我們在專案中找出涉及的利害關係人,來協助品牌推廣,藉由文獻與田野研究盤點地方資源與找出特產開發團隊利害關係人,並與嘉義鄉村永續發展協會聯繫並與青年志工合作。
為了找尋品牌觸及管道以及盤點地方資源,我們實際走訪東石商家,而說到東石人人所耳熟的是蚵仔,東石漁人碼頭美食街裡充斥著各式酥炸海產香氣,每日下午一點開始的魚市競標,更是商家間美學的展現,難以想像漁獲的排列組合也能擦撞出美學的火花。
並藉由同理心地圖掌握品牌發展問題,藉由聆聽周遭居民、店家的聲音,讓設計師去了解當地發展品牌可能面臨的問題,可以發現除了人力問題,景點分散加上交通、大眾運輸上的不便,也是造成當地難以推廣觀光的難度增加的主因。
而在前期研究深我們歸納出東石地方DNA與地方色彩,希望找出東石特產發展機會點以鏈結地方特色,並歸納出地方目前的問題現況:(1)交通問題:大眾運輸工具班次較少,交通不便;(2)人口結構問題:高齡化社會,老人人口多,老人照護需求大;(3)生態問題:沿海地區土壤鹽化、地層下陷;(4)經濟問題:年輕人口外移造成勞動力短缺,缺乏後繼者接手,自主轉型條件有限,衝擊產業未來競爭力。
藉由參與式設計會議凝聚團隊共識,與養殖戶以及外籍配偶的員工等人共同開發產品與討論店家經營策略,也了解到品牌著重於體驗活動的推廣。於是我們初步的想法是藉由統一品牌視覺著手,藉由梳理顧客旅程地圖,去改善套裝的體驗活動中與顧客實體接觸點:社群、文宣品、售後服務等應用設計。
過去曾與嘉義縣永續發展協會發起「東石客廳」計畫之經驗,提供地方長輩及新住民發揮技藝的舞台,以在地食材建置東石專屬的菜單,並將添入蚵粉所燒製之「東石陶」作為盛盤器皿,將生產與飲食文化相結合,創造屬於當地的飲食體驗,發展結合在地特性體驗活動作為機會點,以與其他相似店家形成區隔,並重建地方居民對於家鄉農、漁產業的自信。團隊今與嘉義縣鄉村永續發展協會攜手合作,與地區教師合作針對體驗活動進行文旅套裝開發,進行東石陶相關產品開發如:彈塗魚筷架、咖啡濾掛器,將東石餐桌文化藉由包裝加值。
如何解決不知道從何玩起、無法短時間改變交通不便的痛點,除了套裝旅程能藉由接駁車接駁外,針對想深度體驗的遊客我們也規劃旅程旅遊路線,製作旅遊路線指南電子書,來改善體驗流程。並希望透過特產海報,利用地方魅力,讓人會心一笑,傳達當地居民的熱情為東石鄉做廣告。
得要在地人都能好好享受,才有辦法說服外地人
對於我而言這不僅是一個設計執行,也是生茲於此、一種探究自身成長的過程,東石於當地坐擁相當多的地方資產,但隨著當地人口結構老化,無力改變產業沒落現狀,能不能藉由設計思考為成長的故土盡一份心力,是我給自己的一份課題。然而在尋找配合的單位時並非如此順遂,再四處碰壁後,在因緣際會下遇上在東石從事數十年社造的吳淑芳女士的支持,才有幸開啟開啟這項專案。在這個專案收穫最多的是自我思考面向廣度的提升,除了設計外,思考自己如何對社會產生貢獻。然而因專案限制未能觸及東石鄉政策推動之公部門,導致實際專案結果對社會影響力不如預期,從事地方創生伴隨著失望,但仍擁抱著希望,因為接觸社造人士感染了對地方期許與熱情,希望生長的這片土地能真正創造更多洄游的青年。